無痕行山

從「環島行」開始 與大自然同行
甚麼是「無痕行山」?

「無痕行山」(Leave No Trace)源自美國。1960至1970年代,美國人愛上到野外行山和露營,遊人日多漸漸對郊野帶來破壞,政府及環保團體於是教育遊客如何減低對環境構成負面影響,繼而發展出「無痕行山」概念(又稱「無痕山林」)。
值得一提,雖然「無痕行山」會為遊人提供一些建議,但它並不是一套守則,而是培養遊人尊重大自然,由心出發,改變郊遊時的態度和行為。

「無痕行山」七大原則

遊人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,很多時是由於規劃和準備不足。出行前妥善預備,就能大大減輕對山林的破壞和影響,更可確保自身安全。

實踐例子

  • 了解目的地環境。例如:露營前先了解附近水源位置和狀況等,以便自備適當的瀘水器過濾食水,可減少購買樽裝水;安排行程時要避開生態敏感地方。
  • 查看天氣預報,並按照行程需要,穿著合適衣物及登山鞋,攜帶合適裝備。例如有機會下雨,應帶備方便活動的雨衣或防水風褸,避免因臨時需要而購買雨衣。
  • 如規劃時預計有觀賞野生動物行程,就不要穿著鮮艷衣物,以免刺激牠們。
  • 規劃行程時留意洗手間位置,並盡量使用,避免在野地如廁。
  • 露營前先設計餐單,選擇可全部食用的食物(例如可連皮食用的蔬果),減少在野外製造廚餘。此外,避免烹煮多油的菜式,減少在野外洗滌用具,以及處理相關廢水。
  • 遠足、野餐前先在家中預備食物,食物先拆掉包裝、水果先去皮,再放入食物盒,減少在野外製造垃圾。亦可預早自製三文治等新鮮食物,進一步減少購買包裝食物。

一些天然地表(如植被及泥面),容易因遊人重覆行走或露營而受損害,植被受破壞後,容易造成土壤侵蝕及水土流失,令植被難以再次生長,變成劣地(bad land),為環境帶來難以逆轉的破壞。在香港,蚺蛇尖的山徑愈來愈闊;塔門的草地變成硬實的泥地,亦是因為以上原因。

實踐例子

  • 只在指定地點作指定用途。例如只在指定露營地點紮營;避免在草坪上紮營,或以「朝行晚拆」方式,避免長時間在草坪同一位置紮營。
  • 紮營時與河邊保持適度距離,保護水源及河溪。
  • 行山時,只在指定山徑上行走,不要踐踏山徑兩旁植被或泥地,減少對山徑造成損耗。
  • 行山時,不走捷徑或自行開闢路徑,避免破壞林地及植被。

香港郊野公園內的山徑已不設垃圾桶,鼓勵遊人「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」。郊遊及露營地點雖仍設有垃圾桶,但最理想是遊人帶走所有垃圾,帶回市區才丟棄。

你知道嗎?
  • 野生動物最愛翻垃圾桶覓食,不想垃圾成為野牛、野豬、猴子的食物,請將垃圾帶離郊野吧!
  • 野生動物一旦習慣在垃圾桶撿食,除了影響健康,亦會改變牠們的覓食習性!
  • 強風一吹,哪管是垃圾桶內的垃圾,亦統統散落山坡兩旁!
  • 清潔工人背著重重的垃圾下山,可以想像有多辛苦嗎?每人將自己垃圾帶離郊野卻是輕而易舉的事!

實踐例子

  • 預先估算垃圾量及種類,帶備合適的袋子收集,例如多帶備一個袋盛載可回收物,和垃圾分開擺放,以便回收。
  • 帶備密封袋收集垃圾,或帶備夾子封好垃圾袋,以免廚餘氣味吸引野生動物,亦可防止小型垃圾(如紙巾碎屑)跌出。
  • 袋妥細件、輕薄的垃圾(例如紙巾、食物包裝袋),以免意外掉落山徑或被吹走。
  • 如急需在野外如廁,應選擇隱密處及避開水源,用過的紙巾應放入密封袋帶走。
  • 露營煮食,盡量減少及妥善處理廚餘、湯汁、洗滌後的污水等。例如將洗滌後的污水或剩餘的湯汁先濾渣,才倒入廁所或污水穴,湯渣等廚餘須放入密封袋帶走;使用天然物料清洗食具(如熱水、茶籽粉等),不使用洗潔精等化學清潔劑,以免污染自然環境。
  • 不要在河道清洗食具、傾倒洗滌後的污水或湯汁。
  • 離開露營地點前,檢查四周,撿起並帶走所有垃圾。
小知識:果皮、紙巾可自然分解!?

錯錯錯!很多人以為只要是有機垃圾,便可輕易地自然分解,隨地丟棄也沒問題。事實是,一塊小小的果皮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進行分解,且可能有殘留農藥,對大自然百害無一利。另外,紙巾經過漂白和加工,更加是難以自然分解。

「除了相片,甚麼都不帶走;除了回憶,甚麼都不留下。」不帶走任何東西,就算是一根枯枝、一只貝殼;不移動任何物件,就算疊起石頭也應避免。讓所有遊人都可欣賞大自然本來面貌,也可避免因移動物件而干擾到生物生存的微生境。

實踐例子

  • 不帶走任何東西,枯枝、貝殼、沙石也不應帶走。
  • 不在樹幹或石上刻劃。
  • 不要在樹木或沿途物件上繫上路標,應使用地圖及指南針辨別方向。如需使用路標,留意懸掛方式不損樹木及環境,用後亦應盡快移除。
  • 露營時,如需在樹木上繫繩,可加上軟墊保護樹木。亦應選擇較粗壯、可受力的枝條。
  • 如需移動石頭(包括地面上、溪澗中或岸邊),之後應盡量放回原位。
  • 只用眼睛觀賞文化及歷史遺跡,避免觸碰。

在郊野生火,除了容易引起山火,火的熱力也會損害天然環境中的物件,例如薰黑石頭或植物,影響植物生長及自然景觀。

實踐例子

  • 不要吸煙。如要吸煙,應使用便攜煙灰缸,裝好並帶走所有煙蒂及煙灰。
  • 使用戶外專用的小型爐具煮食,並在指定位置煮食。
  • 如要生火,應在燒烤爐、營火圈等指定地點進行。
  • 如必須以原始方式生火,應參考下列事宜:
      1. 避免在草地、枯葉或其他有機的地表上生火。
      2. 選擇已掉落的小型枯枝助燃,較易收集、折斷,也較易燒成灰燼。
      3. 不要用大塊的木頭助燃,因難以燒成灰燼。朽木亦是一些昆蟲、真菌的家。
  • 任何時候都應看管火種。
  • 不要燃燒紙巾,更不要燃燒垃圾。
  • 用水完全熄滅火源,確保沒有留下火種。
  • 將燃燒後的炭木,以及餘下的灰燼,進一步碾成粉末,平均撒在地面,使灰燼更易被天然分解。

野外是動物的家,遊人到野外活動,不要搔擾野生動物,亦應留意燈光、垃圾、化學品等對牠們構成的間接傷害。

實踐例子

  • 不可放生。
  • 不應搔擾及觸摸野生動物。
  • 不應傷害、追趕或捕捉動物。
  • 只在遠處觀察及拍照,觀察時應保持安靜及動作輕柔,亦不要用強光照射動物,以免對牠們造成壓力。
  • 拍照時不要使用閃光燈,也不要以誘餌協助拍攝。
  • 不要餵食。動物習慣人們餵食,會減低野外覓食能力。人們的食物也有可能含防腐劑、大量油分等對動物有害的成分。
  • 收好或掛起食物,垃圾亦要妥善包好,以免吸引野生動物。
  • 動物在繁殖、育幼等時期會格外敏感,遊人應特別留意,不要加以搔擾,如圍拍鳥巢等,亦千萬不可觸摸幼小的動物。
  • 鮮艷的顏色會對動物構成刺激,宜使用及穿著「大自然色」的裝備及衣物。
  • 一些個人用品的化學成分(如防曬、驅蚊劑等),對動物及環境都有害。進行戶外活動時,應盡量選擇成分天然的用品(如物理性防曬、天然精油驅蚊劑等)。

注意郊野禮儀,為其他遊人著想,讓所有郊野使用者都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及寧靜。

實踐例子

  • 在狹窄的山徑行走時,按情況讓路他人,例如讓路給正在上坡,或步伐較快的山友。
  • 跟陌生山友打招呼、主動幫助有需要的人,做個友善行山者。
  • 在遠離通道的地方休息,以免妨礙他人行走。
  • 不要製造噪音,避免大聲談話,亦應降低收音機或播放機音量。
  • 如需在夜間使用電筒或頭燈,應將光線射向地面,光線亦應時刻保持低於視線的高度。
  • 露營時,營燈不要調得過分光亮,足夠照明便可。如有需要可加上燈罩,減輕強光對他人的滋擾。
  • 尊重鄉郊居民,路過民居時應保持安靜,不應擅闖私人地方,也不可破壞私人物品(包括農作物等)。

來源:Leave No Trace Center for Outdoor Ethics, USA: www.LNT.org

活動前

  • 以網上系統報名、遞交善款及贊助表格,減少用紙。
  • 於綠色力量環島行網站,瀏覽最新活動資料,避免列印。
  • 想一想是否真的需要活動紀念品?
  • 閱讀「港島徑生態遊蹤」,多留意沿途風光和生態,好好享受大自然。

活動當日

  • 參與「無痕山野人」行動,實踐無痕登山。
  • 保持郊野清潔,將自己垃圾自己帶走。
  • 自備可重用水樽/食物容器
  •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前往起步點及離開。
  • 自備毛巾抹汗,代替紙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