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無痕行山」(Leave No Trace)源自美國。1960至1970年代,美國人愛上到野外行山和露營,遊人日多漸漸對郊野帶來破壞,政府及環保團體於是教育遊客如何減低對環境構成負面影響,繼而發展出「無痕行山」概念(又稱「無痕山林」)。值得一提,雖然「無痕行山」會為遊人提供一些建議,但它並不是一套守則,而是培養遊人尊重大自然,由心出發,改變郊遊時的態度和行為。
遊人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,很多時是由於規劃和準備不足。出行前妥善預備,就能大大減輕對山林的破壞和影響,更可確保自身安全。
實踐例子
一些天然地表(如植被及泥面),容易因遊人重覆行走或露營而受損害,植被受破壞後,容易造成土壤侵蝕及水土流失,令植被難以再次生長,變成劣地(bad land),為環境帶來難以逆轉的破壞。在香港,蚺蛇尖的山徑愈來愈闊;塔門的草地變成硬實的泥地,亦是因為以上原因。
實踐例子
香港郊野公園內的山徑已不設垃圾桶,鼓勵遊人「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」。郊遊及露營地點雖仍設有垃圾桶,但最理想是遊人帶走所有垃圾,帶回市區才丟棄。
實踐例子
錯錯錯!很多人以為只要是有機垃圾,便可輕易地自然分解,隨地丟棄也沒問題。事實是,一塊小小的果皮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進行分解,且可能有殘留農藥,對大自然百害無一利。另外,紙巾經過漂白和加工,更加是難以自然分解。
「除了相片,甚麼都不帶走;除了回憶,甚麼都不留下。」不帶走任何東西,就算是一根枯枝、一只貝殼;不移動任何物件,就算疊起石頭也應避免。讓所有遊人都可欣賞大自然本來面貌,也可避免因移動物件而干擾到生物生存的微生境。
實踐例子
在郊野生火,除了容易引起山火,火的熱力也會損害天然環境中的物件,例如薰黑石頭或植物,影響植物生長及自然景觀。
實踐例子
野外是動物的家,遊人到野外活動,不要搔擾野生動物,亦應留意燈光、垃圾、化學品等對牠們構成的間接傷害。
實踐例子
注意郊野禮儀,為其他遊人著想,讓所有郊野使用者都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及寧靜。
實踐例子
來源:Leave No Trace Center for Outdoor Ethics, USA: www.LNT.org